小彎嘴畫眉
白頭翁
黑枕藍鶲
綠畫眉
樹鵲

鳥樂師 SongBirds

鳥類被稱為是「天生的歌唱家」,除了飛行本能讓人類羨慕外,曼妙的啼唱本事同樣令人傾倒。為什麼小小的身軀能發出天籟般的音律,甚至傳聲廣遠呢?

根據研究,鳥兒和人類一樣擁有喉頭,但卻不以喉頭發聲,而是以位置比喉頭深的「鳴管」來發聲,是唯一擁有這種發聲結構的動物。當牠們呼吸時,肺部的收縮和鳴管上方的氣管,能夠控制發聲的長短和變化,有些鳥可以一連啼唱數分鐘而不間斷,有些鳥歌聲悅耳、節奏性強,有些鳥則鳴聲粗嘎、短促沙啞,種種不同的鳴唱,都源自於鳴管與其他關連性器官的交互影響。

自然界中,鳥兒的鳴唱是最令人驚異的一種聲音,賞鳥之樂除了濡沐於自然美景中,也因為鳥族歌聲的悅耳與動聽,聽聲辨鳥已成為另一種滿足心靈的賞鳥方式。

演唱者
歌曲
演唱者
歌曲
1
23
2
24
3
25
4
26
5
27
6
28
7
29
8
30
9
31
10
32
11
33
12
34
13
35
14
36
15
37
16
38
17
39
18
40
19
41
20
42
21
43
22


麻雀

英文名: Tree Sparrow

全長約 14 公分 ,臉頰上的黑斑是辨識特徵之一。麻雀數量之多與人之密切,幾乎是有人居住就有麻雀。穀類之外,某些昆蟲也是麻雀的最愛,尤其繁殖季更以此為主食。
天剛破曉,庭院中聒噪的麻雀鳴聲首先響起,開啟了人們一天忙碌的生活。鄉間日漸泛黃的稻田裡,群集的麻雀中偶有文鳥混群,一同飛來啄食稻穀。農人這一頭驅趕,雀群卻在那一頭上下飛舞,飢餓鳥群也無視於佇立田邊的稻草人,仍忙著進食。千百年來,這人與鳥的追追趕趕,至今依舊。

Play
白頭翁

英文名: Light-vented Bulbul

全長約 18 公分 ,是一種與人類比鄰而居的鳥類,普遍易見。舉凡昆蟲、果實、種子及人類丟棄的各類食物等,都羅列在牠們的菜單內,可能因菜色多樣,才造就牠們龐大的種群數量。頭上帶了一頂白色瓜皮帽是牠專屬的特徵,終年成對活動,棲居台灣西部,東部為近親烏頭翁。推測白頭翁很少做遠距離遷徙,可能因此牠們的鳴唱類型歧異度相當大。下次到野外踏青時,請多留意白頭翁的鳴唱聲是否也像我們一樣,有山地腔與海口腔之分。

Play
烏頭翁

英文名: Taiwan Bulbul

全長 18 公分 ,與白頭翁分居台灣東、西部,但在花蓮太魯閣與屏東楓港等地,可見兩種混居。倆鳥形態極為相似,唯一不同的是頭頂羽色一黑一白。兩者的習性、鳴聲等行為雖有差異但不大,彼此仍可溝通、婚配,致使亦黑亦白的的雜交後代於上述混居地隨處可見。
文獻上,烏頭翁列為台灣特有種,與白頭翁分屬不同物種,既屬不同種,理應老死不相配對,即使偶有雜交出現,其子代也不具有生殖能力。然而烏、白頭翁的雜交不但普遍,其後代也具生殖能力。或許不久的未來,這兩種鳥類將混而為一,其特有種的地位也將隨之消失。

Play
家燕

英文名: Barn Swallow

全長約 17 公分 ,三種常見燕子裡,只有家燕上胸有一黑色環帶,胸腹也最白。普遍分布於台灣西部丘陵及平原地帶,尤其常集中在人類社區內繁殖,巢成碗狀貼附在屋簷角落。
繁殖期夜晚是牠們社群間交際的時段,幾乎徹夜吱喳不停,相互追逐嬉戲間常發出高頻鳴聲,有如白天人類鬧市街景的喧囂。

Play
綠繡眼

英文名: Japanese White-eye

全長約 11 公分 ,白色眼眶是辨識特徵之一,與麻雀、白頭翁一樣,同列人類社區裡最常見的鳥類。
每年春夏兩季配對,且佔領地盤繁殖,每窩三顆蛋,每對每年可產四窩,共約十二顆蛋。雌雄鳥配對後終年形影不離,恩愛有加。秋冬之季,成群四處遊蕩。食性多樣,以昆蟲、水果、花蜜三類食物為主。其聲悅耳有致,尤以繁殖季節的鳴唱更是動人。

Play
八哥

英文名: Crested Myna

全長約 26 公分 ,全身黑色,飛起時,翼上有明顯白斑,為辨識特徵之一。棲息在低海拔以下之開墾區及人類社區裡,數量普遍,常見牠們在道路上覓食車上掉落的穀類,或停棲牛背上捕食昆蟲。
八哥羽色平淡,但鳴聲富變化,包括人類語言在內,都是牠善於模仿的對象。

Play
大卷尾

英文名: Black Drongo

全長約 29 公分 ,亦名烏鶖,一身黑色燕尾服讓人印象深刻。分布於平地及其淺山一帶。田間老牛步伐蹣跚地低頭啃食野草,挺立牛背上的大卷尾飛啄被牛隻趕出的蟲子,上下飛舞的大卷尾也幫著牛兒驅趕附身的蚊蟲,因此,老牛也樂得任其自在停棲背上。幾千年來,雙方就因彼此互利而形影相隨。但可惜的是,這大卷尾傳唱千古的「牛背之歌」可能將成絕響,原因在於田間耕牛已被鐵牛取代,隨之而來的是適應新環境的開始:夜半路燈昆蟲飛繞,原本白天活動的大卷尾因此日夜顛倒,就連高亢的求偶之歌也變成伴人入夢的小夜曲。

Play
珠頸班鳩

英文名: Potted-Necked Dove

全長約 30 公分 ,或稱「斑頸鳩」,與紅鳩都是平原及丘陵地帶人類開墾區最常見的斑鳩,也常在比較開闊、光禿的地面覓食小石子以助消化。
與鴿子同屬鳩鴿科家族,習性相近,終年繁殖,雄鳥求偶時邊鼓著脖子發出長鳴,邊點頭趨近雌鳥身旁,彷彿一齣載歌載舞的芭蕾舞劇,優雅動人,驅趕入侵者時的鳴聲與舞步也與求偶雷同。

Play
棕背伯勞

英文名: Black-headed Shrike

全長約 26 公分 ,在開闊農耕地或河床地普遍易見,臉部的黑色過眼紋是觀察重點。棕背伯勞領域性強,生性兇猛,以昆蟲、兩棲類、小型鳥類、蛇、鼠等動物為食,甚至可捕食比自己還重的獵物。牠們還有一種特殊的儲食行為,會把捕獲的獵物叉掛在枝頭上,再分次食用,目的除了儲存食物外,推測還藉此作為標記,昭示自己的地盤範圍。
伯勞鳥在日本名為百舌,即善於模仿它鳥鳴聲。本地的棕背伯勞也有此習性,在野外曾聽過模仿的對有竹雞、小彎嘴畫眉、白鶺鴒、樹鵲、小雲雀、白腹秧雞等,恰如其名,有一百個舌頭。

Play
白鶺鴒

英文名: White Wagtail

全長約 19 公分 ,全身黑白間雜,飛行時呈波浪狀,極易辨識。偏好在溪流或水窪邊活動,都市裡也普遍易見。俗稱「牛屎鳥」,倒也不是牠喜歡吃牛屎,而是因牠常環繞在牛屎堆旁覓食蚊蠅。白鶺鴒在台灣有部分為留鳥(終年留在台灣者),部分為冬候鳥(在台灣過冬者)。每年秋季的遷徙季節,在台北、基隆等市區內常有數百隻集群棲宿。春夏繁殖的白鶺鴒多選擇於建築物、河床、岩壁等縫隙築巢,幼鳥羽色為灰白間雜。

Play
紅嘴黑鵯

英文名: Black Bulbul

全長約 24 公分 ,與白頭翁是同一家族成員,習性類似。平地或都會區白頭翁多,山區則是紅嘴黑鵯較普遍。
秋冬非繁殖季裡,有牠們群聚活動的山林顯得熱鬧,吱吱喳喳、羊咩貓叫,彷彿市場裡吆喝的販子,雖不免讓人覺得聒噪,但若少了牠們,秋冬蕭索的野地將更加了無生意。

Play
番鵑

英文名: Lesser Coucal

全長約 39 公分 ,與牠第一次邂逅是在台南烏山頭水庫堤霸上,當年還不太懂鳥的我看到牠緩慢的動作,總以為牠體力不濟,就連歌聲也是緩緩地唱出。
春夏之季,荒地裡一襲棕黑色盛裝的番鵑,在人高的芒草上舞動著慵懶的身影,羞赧習性常隱身在密處,幸好那鳴聲宏亮且與眾不同的節奏,叫人一聽即知,倒也不難循聲找到。

Play
台灣畫眉

英文名: Hwa-Mei

全長約 24 公分 ,常見於平地或低海拔山區灌叢活動。自古以來,此鳥即因聲韻優美動人而招來囹圄之災,常被愛鳥人關在籠中飼養,導致野外種群數量急劇下降,長此下去,畫眉鳥自由自在的鳴聲恐將成絕響。

Play
灰頭鷦鶯

英文名: Yellow-bellied

全長約 14 公分 ,外觀與褐頭鶴鶯極似,唯頭部顏色較鉛灰且有一道短白眉紋。普遍分布於丘陵地帶及其接壤的平原或河床地,偏好在濃密稍高的草叢環境活動。
初春早晨寒風依然蕭瑟,灰頭鶴鶯飄行於芒草頂端擺弄著修長身影,活潑躍動的舞姿為這片荒地增添幾許春意。熱烈而悠長的鳴聲接著響起,除了傳達情意之外,還喧示著這片領域的所有權。

Play
中杜鵑

英文名: Oriental Cuckoo

全長約 32 公分 ,是少數夏候鳥之一,每年 3 月來台繁殖, 8 月漸飛離。從高山到丘陵地帶普遍易見,常單獨挺立於突出的枯枝或電線上,鳴唱時發出連續的「 b u 、 bu 」聲,曾觀察到有些個體可連續唱出長達一百多個鳴聲。
中杜鵑屬寄生性鳥類,也就是把蛋生在其他鳥類巢中,由被寄生的親鳥代為撫育下一代,被寄生的對象有台灣小鶯、粉紅鸚嘴、伯勞等。中杜鵑可能因此寄生行為,所以常被群鳥驅趕,尤以紅嘴黑鵯為甚。

Play
五色鳥

英文名: Muller's Barbe

全長約 20 公分 ,是雜木林中常見鳥類,人稱「花和尚」,但並非指花花和尚,而是口喧木魚聲、身披五彩袈裟。翠綠身影隱在枝葉間時,具有極佳的保護色,不過牠的鳴聲宏亮而獨特,倒也不難循聲找至今蹤影。

Play
台灣藍鵲

英文名: Taiwan Blue Magpie

俗稱長尾山娘,全長約 64 公分 ,屬鴉科鳥類。鳴聲雖然粗啞,其身卻如穿著寶藍色晚禮服的淑女一般華麗。藍鵲成群在低海拔山林間活動,尤其像彩帶般排列飛過山谷時,更是愛鳥者欲賭為快的景致。
藍鵲食性多樣,凡果實、昆蟲、蛙、蛇、小鳥等皆捕食,其覓食行為中有一特殊習性,即把捕獲的食物儲藏起來,待餓時再行取食。已長大離巢的台灣藍鵲會再回到父母親巢中,幫忙餵養弟妹們,這種「幫手」行為常見於藍鵲社會中。

Play
樹鵲

英文名: Himalayan Tree Pie

全長約 34 公分 ,其貌不揚,鳴聲也不太悅耳,是一種數量普遍而易見的鳥類。
一般住在高山的鳥兒,到了冬季都會遷往較低海拔度過寒冬,但本住在丘陵地帶的樹鵲,冬天反而飛上高山,這種「反常」行為經常是愛鳥者談論的焦點,有人說牠不怕冷,也有人說牠上高山是為了找尋更多的食物。

Play
小卷尾

英文名: Bronzed Drongo

全長約 25 公分 ,外形與大卷尾極為相似,差別在於全身藍黑色且帶有金屬光澤,體型也略小,分布於海拔 2000 公尺 以下山區,但 1000 公尺 以下丘陵地帶較常見。
喜停於突出的枝頭或電線上捕食飛蟲,常與灰喉山椒鳥混群活動,其性兇猛,繁殖期更常見攻擊靠近巢區的人或鳥。鳴聲宏亮,極具變化,與伯勞、畫眉一樣善於模仿其它鳥類鳴聲,曾見模仿對象有台灣藍鵲、白頭翁等。

Play
灰喉山椒鳥

英文名: Gray-chinned Minivet

全長約 18 公分 ,兩性羽色有別,雄者大致為紅黑兩色,雌為黃黑色構成。分布於海拔約 2500 公尺 以下山區,唯 1000 公尺 以上較常見。
成群活動且常與小卷尾、繡眼畫眉等混群,牠們之所以一起活動,推測其目的是雙方皆有「利」可圖,就與小卷尾混群來說,灰喉山椒一般都在樹林中、內層覓食,當一些未被捕獲而被驚起的昆蟲飛出枝葉外面時,即被站立高枝上守株待免的小卷尾捕食;另外,如有天敵降臨時,停在高點的小卷尾也會先警覺到,並迅速發出警告聲,因此正忙著尋食的灰喉山椒也能立即逃生。

Play
小啄木

英文名: Gray-headed Pygmy Woodpecker

全長約 22 公分 ,當你走入山林,耳聞敲擊木頭之聲,就是人們口中的啄木鳥。本土啄木鳥約 3~4 種,其中小啄木分布海拔最低,數量也最普遍。
有人說牠是森林的醫生,其因在於啄食樹幹上的蟲子,替樹林除去害蟲。所以,若是啄木鳥不見了,翠綠盎然的森林恐將變為一片枯黃。

Play
綠啄花

英文名: Plain Flowerpecker

全長約 8 公分 是台灣最小的鳥類,全身大致為欖欖綠。分布海拔約 1500 公尺 以下山區。偏好林木中、上層活動。
這種鳥可謂一條腸子通到底,並非說牠「老實」,而是指牠體內的消化器官構造特殊,沒有一般動物明顯的胃部構造,其胃已萎縮成略為腫大的腸子。故據此推測,其主要食物應為桑寄生和槲寄生類的果實與花蜜,因為這些食物並不需要發達的胃部研磨即可消化、吸收。

Play
繡眼畫眉

英文名: Gray-checked fulvetta

全長約 12 公分 ,體型比綠繡眼稍大,同樣都有個白眼圈。任何季節,只要遠離塵囂走進山林野地,首先與你邂逅的鳥兒就是成群的繡眼畫眉,活動環境從拉近地面的灌叢到林木上層,覓食對象葷素不拘。
充滿歌聲的森林舞台,繡眼畫眉雖不是主唱歌手,卻是不可或缺的伴唱者。鳴聲類型多樣,不同場合不同聲韻。懂鳥之人,聞聲即可辨識牠們的喜怒哀樂,一般般人則聆賞其快慢有致的節奏感,以享山林之樂。

Play
黑枕藍鶲

英文名: Black-naped Blue Monarch

全長約 15 公分 ,分布於丘陵地帶,數量普遍,有時會與繡眼畫眉等小型鳥類混群,活動時常獨自站立一旁,等候捕食被群鳥驚起的昆蟲。
每年 2 月初春時節,天色微亮即開始「回、回」地唱著,彷彿定時的鬧鐘準時響起。慵懶的早晨往往賴床不起,總要窗外黑枕藍鶲宏亮鳴聲把我「吵」醒後,才有精神起床,日暮時分也是按時鳴唱,就這樣,我們居家生活就屬和牠們最為密切,直到入秋才因鳴聲減少而漸疏遠。

Play
黃鸝

英文名: Black-naped Oriole

全長約 26 公分 ,全身大致呈艷黃色,臉部一道黑色過眼紋繞至頭枕部。故亦名黑枕黃鸝,也就是俗稱的黃鶯。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到平原地帶的樹林環境中,以屏東墾丁國家公園、高雄六龜、花蓮鳳林兆豐農場等地較常見。
除了美麗身影之外,牠那宏亮且帶哨音的鳴唱聲,更讓人不忍離去。一種鳴唱類型多種節奏,從 2 到 6~7 個音節都有,尤其春夏繁殖季節,一隻黃鸝能在幾分鐘內以數種節奏輪唱,可謂黃鶯出谷,林間繚繞,久久不已。

Play
棕面鶯

英文名: White-throated Flycatcher Warbler

全長約 10 公分 ,分布於海拔約 2500 公尺 以下山區的闊葉林或竹林中,以中海拔( 1200~ 2500 公尺 )較普遍,常見與其他鳥類混群,於樹林中、上層活動,主食昆蟲。
棕面鶯身材嬌小又活潑好動,雖然數量普遍,卻不易見到;又常與體型相仿的冠羽畫眉、紅頭山雀混群活動,更增加觀察難度,但其落單時常發出搖鈴般的鳴聲,此時是最佳的觀賞時機。

Play
黃嘴角鴞

英文名: Spotted Scops Owl

全長約 20 公分 ,全身大致為紅褐色,頭部有一對角羽,嘴部肉色。分布於海拔約 2500 公尺 以下山區樹林中,屬夜行性貓頭鷹之一。數量普遍但不易見,入夜後鳴聲常聞,尤以晨昏時刻為甚。
暗夜林中陣陣口哨般鳴聲響起,和遠處的黃嘴角鴞彷彿互為鳴應,一來一往,回盪谷中。黑暗中循聲移近,距離尚遠,牠就急切飛離,只見一團黑影低空掠過,悄無聲息,如鬼如魅。

Play
黑冠麻鷺

英文名: Tiger Bitten

全長約 47 公分 ,比一般白鷺鷥身材略小,全身大致呈或淡或暗的褐色。鳥名上的黑冠不明顯,大都貼於頭頂,僅在危險時刻羽冠才聳起。分布於低海拔山區陰濕的樹林底層,偏好約 30 公分 高度以下稀疏的草生地、果園區或人車少的山區道路上,雖不普遍,但在這些特定環境裡亦不難發現。主食蚯蚓、蛙類等。
當他啄食蚯蚓時,常見有趣的拉扯畫面:被鳥叨住的蚯蚓一邊使力想溜回土裡,即便身體斷了半節,縮回土中仍可活命;而另一邊牢牢拑住蚯蚓的黑冠麻鷺,卻也不敢用力拉扯,以免蚯蚓斷離,損失了即將到嘴的食物。兩邊就像僵持的拔河比賽,緩緩地來回拉鋸。最後,通常是黑冠麻鷺大獲全勝。

Play
翠翼鳩

英文名: Emerald Dove

全長約 25 公分 ,顧名思義是雙翼翠綠的斑鳩,但生性隱密不易見。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樹林中,常單獨或成雙飛下地面覓食植物種子與果實,是全然的素食者。翠翼鳩讓人驚艷的外表是造物者精心雕琢的傑作,雌雄羽色近似,僅某些部位有色澤深淺之別。

Play
大彎嘴畫眉

英文名: Rusty-cheeked Scimitar Babbler

全長約 25 公分 ,是畫眉鳥家族成員,彎彎的大嘴是名字的由來,鳴聲常聞但其蹤難覓,是一種隱行於密林灌叢的鳥類,可能與台灣畫眉一樣,終年成對活動且具領域性。
分布於海拔 2000 公尺 以下森林中,終年常聞雄鳥「哇 --- 虎」叫著,一旁的雌鳥有時也配合節奏應和著,宛如雙人合唱團,明快而綿長的歌曲飄揚於森林舞台上。

Play
八色鳥

英文名: Indian Pitta

全長約 18 公分 ,是本省少數的夏候鳥之一,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,常見活動於樹林底層,覓食蚯蚓、昆蟲等。每年 3 、 4 月起的山林中,白天除外,在夜深人靜的晚上,亦聞遠處傳來陣陣單調而哀婉的鳴聲,甚至村內稀疏的林子裡,也時有過境的個體出現。
八色鳥是愛鳥人最想一賭風采的對象之一,雖處林中密處,由於羽色艷麗,加上鳴聲常聞,因此不難循聲找到牠們。

Play
頭烏線

英文名: Gould's Fulvetta

全長約 13 公分 ,眼睛上方雖然沒有「畫眉」,但也屬於島上 16 種畫眉畫亞科鳥類中的成員。全身黑褐,其貌不揚,但可是山林間的歌手,少了牠們,森林將會變得單調無趣。
頭烏線通常只聞其聲難見其影,大都隱身林下灌叢鳴唱,藉著宏亮歌聲招引配偶。秋冬時節則成群活動。

Play
竹雞

英文名: Bamboo Partridge

全長約 25 公分 ,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灌叢,也常見在人類開墾區內活動,領域性極強。雖處隱密灌叢,宏亮叫聲卻常迴盪山林間,「雞狗乖」是我們最常聽到的鳴聲類型,代表竹雞正在喧示地盤的所有權。
有一次發現兩隻竹雞在灌叢裡,時而一來一往相互對鳴,時而展翅撲擊對方,不知是爭妻妾還是搶地盤,對峙隊至少一個小時以上。

Play
小彎嘴畫眉

英文名: Streak-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

全長約 21 公分 ,在春夏的繁殖季節進入低海拔山區,小彎嘴畫眉可能是最容易聽到的鳥聲之一,鳴聲類型多到連專家都會誤判。即使進入秋風蕭索的季節,雌雄鳥也常在芒草桿上隔空鳴唱應和,一來一往,聲聲相扣,乍聽下,纏綿程度不減春夏熱戀時。
靜謐樹林中,時有撥弄枝葉的響聲自灌叢間傳來,總以為山鼠出巡,等著!等著!原來是幾隻小彎嘴畫眉正在尋食。

Play
山紅頭

英文名: Red-headed Tree Babbler

全長約 11 公分 ,屬於畫眉鳥家族成員,見於中海拔以下山林野地間的灌叢,常與其它畫眉亞科鳥類混群。
終年可聞的「嘟 – 嘟」叫聲,似傳情像呼喚。當你不經意靠近牠們時,常發出「鳩吉 - 」的告警聲,似提醒其它同伴留意,也警告你這個不速之客已闖入牠們的家園。

Play
白環鸚嘴鵯

英文名: Collared finchbill

全長約 20 公分 ,有一道白環繞頸但不連續,為辨識特徵之一。分布於海拔 2000 公尺 以下山區,偏好人類的開墾地及其附近的疏林環境,數量普遍,常成零散的群體活動,以昆蟲、果實與種子為食。
白環鸚嘴鵯的種群數量,隨著人類足跡的延伸而增長,幾乎可以這麼說:哪裡有人住,哪裡就有白環鸚嘴鵯、白頭翁等鵯科鳥類。

Play
粉紅鸚嘴

英文名: Vinous-throated Parrotbill

全長約 12 公分 ,除嘴喙短小外,無甚明顯的辨識特徵。分布於海拔約 2000 公尺 以下山區與平地,以低海拔山區較普遍。成群活動於低矮灌叢中,食性龐雜,葷素不拘。每年春、夏繁殖季節築巢於低矮灌木或灌叢中。

Play
台灣小鶯

英文名: Strong-footed Bush Warbler

全長約 14 公分 ,分布於海拔 2000 公尺 以下山區,雖普遍但常隱身灌叢,難以觀察。某天和一位不懂鳥的朋友到山上工作,蹲在草叢間正忙著時,突然身後傳來一聲「你回去」,朋友快速回頭查看卻無人影,正納悶時,背後又響起「你回去」的聲音,最後朋友問我:荒山野地何以有人叫我們回去?
沒錯,只要在山區草叢邊有「人」叫你回去,就是每年只有春夏繁殖季節才聽得到的台灣小鶯鳴唱聲;秋冬兩季則變為「即、即」的單調鳴聲。

Play
大冠鷲

英文名: Crested Serpent Eagle

全長約 70 公分 ,屬大型猛禽,全身大致為黑褐色並綴有白斑,飛行時可見翼下一條明顯的白色橫帶,此為辨識的特徵之一。分布於海拔約 2000 公尺 以下山區,但低海拔較為常見。以蛇類為食,故亦名蛇鵰。

Play
夜鷹

英文名: Allied Nightjar

全長約 25 公分 ,身材修長,大致呈灰褐色。屬夜行性鳥類,白天蹲伏地面或樹幹上,有如木頭一般,故不易被發現。因全然以飛行中的昆蟲為食其嘴部構造比一般鳥類來得寬廣,嘴鬚也更長且硬。分布於低海拔山區至平原的河床地及其附近的疏林地帶,雖不普遍,但在特定地方如大甲溪、濁水溪與高屏溪等地河床上,較容易見到。
平常少聞其聲,但到了繁殖季節,一進入巢區,幾乎是鳴聲盈耳,終夜不斷,不過仍以晨昏鳴叫最為頻繁。

Play
台灣紫嘯鶇

英文名: Taiwan Whistling Thrush

全長約 30 公分 ,晨昏時,當你進入溪流或陰濕森林中,遇上一隻通體藍黑色的鳥兒掠過眼前,並發山「茲」急煞車般的聲音,就是紫嘯鶇。
牠們長年棲居溪流環境,在生態適應上有些特化現象,就鳴聲方面,頻率要比一般森林鳥類來得高,為什麼呢?就像車子的喇叭聲高於引擎聲一樣,如此鳥聲才不至於被水聲「蓋掉」。

Play
小水鴨

英文名: Green-winged Teal

全長約 38 公分 ,羽色隨季節而異,在春夏兩季的繁殖期,雄鳥如國劇般的臉譜,栗色頭部有道綠色貫眼紋延伸至頭後部,此一階段的外形較易辨識;秋冬非繁殖季節,則雌雄羽色近似,全身大致呈暗褐色。
小水鴨繁殖於西伯利亞一帶,在台灣屬普遍的冬候鳥,分布於海邊泥灘、河口、內陸溪流等水澤環境,成群浮游水面或泥灘上覓食。

Play
高蹺行鳥

英文名: Black-winged Stilt

全長約 32 公分 ,是少數在台灣繁殖的水鳥之一。為什麼叫高蹺行鳥?每年秋天成群飛抵台灣過冬,翌年春天再返北方,也有一部分留在台灣繁殖。海邊沼澤地是牠們最喜歡活動的場所,而越長的腳有利於走入水更深的地方覓食,這就是為什麼牠們腳長的原因。

Pla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