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【留鳥】常見 單獨
黑嘴、黑腳與黃爪的白色鷺鷥,就是台灣分布最廣泛的鷺科鳥類「小白鷺」,從碧藍的海岸到低海拔山區的溪流山澗,都可以看見牠雪白的蹤影。長嘴、長腳與長長的頸部,是為捕捉魚蝦演化而成的形態構造,是溪河中小魚、小蝦最為畏懼的天敵。繁殖季後腦杓的兩枚裝飾羽,更顯出高雅優美的身影,只是低沉沙啞的叫聲實在是與美麗的身影有些落差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部分夏候鳥】常見
藍天中快速的飛行者,無論都市、鄉村甚至山區的天空。都可以見到小雨燕成群用鐮刀狀的雙翅,在空中以高超的飛行特技翱翔。嘴喙非常寬闊,用以攔截空中的昆蟲,四趾均向前方,腳與趾力量甚弱,在地面「不良於行」,因此很少降落。食補珍饈中的燕窩就是同一科的金絲燕以唾液所築的巢,不過小雨燕的巢是唾液加上泥土、羽毛與草混合而成的,並不適合食用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】偶見
全身烏黑亮麗,分叉微微上卷的長尾羽是牠最主要的特徵,與平地常見的大卷尾非常相似,體型略小,在陽光照耀之下黑色的羽毛會閃耀出藍色金屬光澤。多在中、低海拔天然闊葉林樹冠層活動,同時小卷尾時常與 灰喉山椒鳥 及朱鸝混棲,形成覓食群,一起在森林中覓食。小卷尾不僅外型酷似大卷尾,就連剛烈的個性也極為相似, 鳳頭蒼鷹 、 松雀鷹 等猛禽,一旦與小卷尾狹路相逢,總是受到這森林小霸王的追逐欺侮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小型啄木鳥,身體主要為黑白兩種顏色,胸腹部為淡黃褐色具有深色細縱紋,眼睛具明顯的黑色過眼線,雄鳥的頭部眉斑邊緣具有一點點紅色,雌鳥則無。由於常垂直攀爬於樹幹上,腳爪演化成為兩前兩後以增加攀爬能力,同時尾羽特別硬以協助支撐身體。時常發出「嗶、嗶、嗶」的鳴叫聲,多在中低海拔天然闊葉林與發育完整的次生林活動。由於活動於樹幹上,保護色佳,雖在烏來地區有記錄,但是不容易見到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】常見
台灣中低海拔森林中最聒噪的畫眉科鳥類之一,只要你走進森林幾乎一定會聽到牠「國、國、國、國」或是「可歸」的嘹喨叫聲,那正是牠們浪漫的男女情歌對唱呢!小彎嘴畫眉常常三五成群的在灌叢間活動,因此只有在集體飛過馬路時比較容易清楚見到。明顯的黑色過眼帶賊賊的長相,與總愛在灌叢中活動,看似鬼鬼祟祟的的習性,讓人覺得頗似小偷的氣質,只是躲藏的功夫似乎不夠高明,在烏來地區常常能見到牠的蹤跡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】常見
體型嬌小又生性隱密的畫眉鳥,族群數量還算普遍,全身為黃褐色,僅有頭頂為紅色,所以稱為「山紅頭」。時常與繡眼畫眉組成覓食群,在森林中的灌叢與森林邊緣的草地中活動,鳴叫聲為「噓-噓噓噓噓」或是「救急-」,如果模仿其吹口哨的聲音,牠還會興致高昂的跟你對唱。路邊的芒草叢或灌叢常能聽到牠輕快的口哨聲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台灣最常見的大型猛禽,每當天氣晴朗的上午,龐大的身軀總會沿著熱氣流盤旋上升,在湛藍的天空中鳴叫「忽、忽、忽悠-」,展開長達 160 公分 的雙翼,輕鬆的在高空中翱翔。由於以蛇類為主要的食物,所以又稱為「蛇鵰」,此外也捕捉蛙類、蟾蜍為食。成鳥飛行時最容易辨認的特徵就是翅膀下有一條白色橫帶,尾羽也有一條,而且尾羽很少張開;亞成鳥色型變化極多,通常會有數條細白色橫帶,常被誤認為赫氏角鷹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紅、黃、藍、綠、黑五種顏色組成這一隻矮矮胖胖的鳥,春夏之際「叩、叩、叩、叩」的鳴叫聲,猶如敲木魚的和尚,因此人們給了牠「森林裡的花和尚」的封號。然而寒冷的冬季森林裡並非牠們的繁殖季,因此幾乎聽不到木魚聲。五色鳥普遍分布於台灣 2,600 公尺 以下的森林,數量雖然多但是保護色良好,常常是「只聞其聲不見其影」。由於是啄木鳥的近親,所以挖掘樹洞築巢。遊仙步道旁幾株枯木上的許多圓洞,便是五色鳥的傑作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種、保育類動物】偶見
深藍灰色的背部,灰橘色的腹部,還有白色過眼線延伸至耳部,所以稱為「白耳畫眉」,由於僅出現於台灣島,所以是台灣的特有種鳥類。普遍分布於台灣 1,000 -2,500 公尺 的森林中,無論是森林中的果實或是昆蟲,都是它的食物資源。烏來屬於低海拔山區,因此僅有在冬季白耳畫眉垂直降遷躲避酷寒時才能見到牠們的身影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溪畔水際最膽小的鳥莫過於白腹秧雞了,由於臉頰到胸腹部皆為白色所以又稱為「白面仔」,常出現於靠近水域的農作地,農人因其紅色的尾部,又稱其為「紅屁股仔」。生性隱密,遇到人多半立刻躲入草叢中,甚少飛行。泰雅族認為牠小心翼翼的在田間捕捉昆蟲絕不傷害秧苗,所以對牠禮讓三分。烏來寬闊有草叢的溪流邊可以見到零星的個體,烏來停車場前也常見牠的蹤跡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 常見
對人為環境適應力很強的鳥類,為「都市三俠」之一。白色的頭頂就是其名稱的來源,而憲兵也帶白色膠盔,因此以往阿兵哥時常戲稱憲兵為白頭翁。除了都市可以見到白頭翁之外,都市近郊的山區只要有人為開發的情形,白頭翁一定立刻跟進,適應能力一流。雜食性,果實或昆蟲都成為其盤中飧。烏來聚落附近較為常見,天然林中幾乎不見其蹤影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、保育類動物】不常見
台灣最小型的留鳥猛禽,由於體型僅比鴿子略大,又多在森林中捕食小型鳥類或大型昆蟲,而且飛行時滯空時間短,因此雖然一直存在森林中,卻不容易見到。飛行時尾羽時常張開約 90 度呈現扇形,與 鳳頭蒼鷹 極為相似,但台灣松雀鷹的尾羽特別長,大約與身體呈現 1 : 1 的比例,初級飛羽有明顯內凹可茲區別。
|
|
|
|
|
|
留鳥、台灣特有種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藍色亮眼且具有長尾巴的鳥,一隻接著一隻,形成台灣低海拔森林中最美麗的傳奇 — 「長尾陣」,就是由「長尾山娘」台灣藍鵲所組成。台灣藍鵲有特殊的「合作生殖」行為,不同於冠羽畫眉的是,台灣藍鵲是由自己的哥哥姊姊留下來幫忙父母親照顧牠們的巢,而不是由幾對夫妻共同照顧一巢。漂亮的台灣藍鵲曾經由於牠的美艷,讓許多獵人靠牠賺進不少利潤,如今保育法的執行,遏止了獵人濫捕販售的行徑,讓牠重新再度繁衍於台灣的森林中。烏來地區夏季末期常見成鳥帶著幼鳥四處飛翔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森林間傳來一陣陣沙啞卻又蕩氣迴腸的叫聲「阿、阿、阿、阿」,古代人總是認為牠是不吉利的象徵,其實牠可是鳥類世界的資優生「巨嘴鴉」,俗稱「烏鴉」。全身烏黑,大大的嘴喙是名稱的由來。飛行時遠遠看常常被誤認為老鷹。分布於全台灣低至高海拔山區。在烏來地區全年可以見到,但冬天的數量比較多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】常見
蒼茫的低海拔闊葉林中,絕對不會寂靜,因為森林中「神龍聞聲不見影」的大聲公竹雞,總是不甘寂寞的大聲唱「雞狗乖、雞狗乖」,讓森林不僅色彩豐富,就連音響也格外充實。全身大致為褐色,臉頰羽頸部為灰色,喉部為紅褐色,腳上有「距」與人類豢養的雞是親戚,以往也是山區居民重要的食物資源之一。雖然數量相當多,只是由於竹雞都在林子底下活動,所以目擊的機會很少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以往稱為紅山椒鳥,由於東南亞有許多相似種均為橘紅色,且雌鳥為黃色,所以改成以牠的特徵,灰色的喉部作為命名的依據。雄鳥的身軀為螢光橘紅色,是山林中最令人驚艷的鳥類;雌鳥則為同樣耀眼的亮黃色。冬季時常成群甚至上百隻一起活動,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飄蕩在蒼茫的綠色森林中,垂掛在落葉的枝條上,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動物景觀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音調由高而低的聲音「歸去來兮、歸去來兮」,傳送於幽靜的山區或田野,彷彿陶淵明再世訴說的淡薄名利的價值觀。與褐頭鷦鶯為親戚,體型大小及形態都非常接近,頭部灰色與鳴叫聲的不同是最大的分別。兩種鳥類的生存環境大致相同,分布情形也相似,同時存在的情形多,不過在烏來數量略少於褐頭鷦鶯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林鵰是原始森林中神秘的黑武士,黑褐色的身軀在空中寧靜而緩慢的滑行。牠總是喜歡在樹冠層稍高處飛行,捕食蜥蜴、鼠類、蛙類,有時捕捉鳥巢中的幼鳥時會連鳥帶巢整個取走。寬闊平直的長翅膀是台灣留鳥猛禽中翅膀最長的種類,翼展可達約 180 公分 。由於生性隱密常遠離人類活動範圍,因此直到最近才在台灣發現正式的繁殖記錄。林鵰是台灣地區族群數量非常少的猛禽,而烏來是北台灣固定容易見到林鵰的地區,但族群數量仍少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其貌不揚的黑褐色鳥類,總是在溪流環境捕捉小型昆蟲,練就了一身潛水的好本領,透明的瞬膜是牠潛水時的護目鏡,連水中的昆蟲也逃不過牠的獵捕。喜歡站在溪流中央的石頭上活動,時常會有一蹲一距的可愛動作,據說是牠在吵雜的溪流環境中傳達訊息的特殊方法。河烏是台灣所有乾淨的溪流上游都可以見到的鳥類。烏來地區數量雖不少,然而由於本種警戒心相當強,所以有遊客戲水的地區牠通常不會出現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 常見
許多原住民的故事中都留有紅嘴黑鵯的故事,而泰雅族稱其為「 Sa-bin 」,其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牠喜歡食用「羅氏鹽膚木」的果實。傳說中牠曾經用嘴喙與腳折斷著火的樹枝,將森林大火撲滅,因此嘴與腳都燒的通紅,而身上的羽毛則燒的焦黑。亞成鳥嘴喙為黑色,或者紅嘴而頭部羽毛稀疏。冬天的烏來常見有聚集成群的情形,數量可多達 200 隻以上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紅鳩是台灣族群數量最多而且體型最小的鳩鴿科鳥類,最大的特徵是後頸部有一條黑色帶,好似洗不乾淨的污垢。雄鳥頭部灰色,背部磚紅色;雌鳥全身大致為灰褐色。鳴叫聲為短促輕聲的「咕、咕、咕、咕」。由於紅鳩多半成群於平地農作區域活動,所以烏來地區族群不普遍,較常見於西羅岸路的開闊草地或零星的農作地附近,此外高壓電塔附近電線也常出現其蹤跡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只要有潺潺溪水流動的地方,都會出現這種圓圓胖胖的小鳥「鉛色水鶇」。雄鳥身體為鉛藍色,尾羽為鮮豔的紅褐色;雌鳥身體為淺藍灰色,具有白色的腰部。在溪流附近覓食水生昆蟲,在岸邊的岩石縫或樹洞中築巢,領域性極強,一年四季公母鳥都會辛勤的防衛領域。沿著烏來地區的溪流水域,不難發現一對對鉛色水鶇佔領著不同的河段,公鳥並不時的張開鮮豔的尾羽,警告他人不得越雷池一步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台灣普遍的留鳥,從都市到鄉村,平地到低海拔山區都有洋燕的蹤跡。外型與屋簷下築巢的家燕很像,但腹部為灰褐色、胸部無黑色橫帶且尾羽短分叉。喜歡在河川、溪流、都市高樓附近飛行覓食,捕捉空中飛行的小型昆蟲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種、保育類動物】偶見
台灣最可愛的鳥類之一,頭上有著尖尖的龐克頭,還有頗為老成氣派的八字鬍,全都在其嬌小的身軀上,普遍分布於 1,000 -2,500 公尺 的山區。繁殖季時通常3-7 隻組成一個繁殖群,共同照顧一個巢,具有「合作生殖」行為,是相當值得研究的鳥類。以各種漿果與昆蟲為食物。冬天與 白耳畫眉 一同降遷至低海拔山區度過寒冷的冬天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全世界各地都有麻雀屬的鳥類,而這一屬的鳥類通常與人的關係特別密切,只要有人的地方幾乎都會有牠們的存在。適應力極強,會與人類競爭穀物,所以常常在農作地間發生「人鳥大戰」,然而在非農作物成熟的季節,麻雀可是捕食昆蟲的高手,已經先替穀物清除了許多會造成危害的昆蟲。褐色的身軀上具有許多紅褐色的斑紋,最明顯的特徵是臉頰與喉部為黑色。時常利用房屋的冷氣孔築巢。烏來僅在聚落附近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少見
台灣最大型的貓頭鷹,體長可達 60 公分 ,重量可以高達 2.6 公斤 ,眼睛為黃色,頭部兩側的耳羽是其最明顯的特徵。牠們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溪流附近,以溪流中的蛙類、蟹類及魚類為食物,民間俗稱「魚貓仔」或「 Ham-hee 」,泰雅族稱為「 Du-lee 」。山區的鱒魚與苦花養殖場有時會遭到黃魚鴞的光顧。由於棲息地的減少,目前數量非常稀少,烏來地區有穩定族群,但仍然不容易見到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 少見
水域附近活動的大型猛禽,以往台灣的鄉村族群數量非常多,「老鷹抓小雞」指的就是舊名「老鷹」的「黑鳶」。由於以腐肉、魚類與老鼠等作為食物,受工業污染的威脅相當嚴重。在工業化與農作地開發的壓力之下,黑鳶喪失許多築巢環境,目前為台灣族群危機最嚴重的留鳥猛禽。褐色的身軀上有許多縱紋,滑翔時尾羽內凹,盤旋時尾羽展開接近正三角形,與台灣其他猛禽尾羽皆呈現扇形是最大的差別。烏來地區缺少廣大面積的水域因而少見,然而下游的新店溪流域與翡翠水庫就常能見到「黑色的風箏」高掛空中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偶見
嘹喨的鳴唱聲「輝、輝、輝、輝、輝」從樹林間傳來,但是卻總是找不到是誰在鳴唱?一道藍色的身影在樹幹枝條間跳躍活動,後腦杓上戴著一頂黑色的小帽子,藍袍黑帽站著不動一副頗似學者的姿態。牠就是「黑枕藍鶲」。低海拔山區樹上的昆蟲捕食高手,多躲在樹林的中上層。雖然廣泛分布於台灣的低海拔山區闊葉林,但族群數量不多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普遍分布於台灣平地與平地週邊的低海拔山區,由於頸部具有如珍珠般的白點,所以又稱牠為「珠頸斑鳩」。在以往農村缺乏蛋白質食物的年代,珠頸斑鳩常常成為餐桌上進補的菜餚,如今這種情形已經逐漸減少。鳴叫聲為「姑姑-苦、姑姑-苦」,烏來地區由於距離平地較遠,所以本種僅有零星出現於農作地中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】常見
悠悠森林的清晨,最美麗的樂句「是誰∼打破氣球」,清脆婉轉且悅耳的鳴叫聲,卻是森林中最神秘的鳥類,由於完全在森林不見光的底層活動,小型且褐色的身軀更是這種環境中一流的保護色,長彎的黑色眉線是最明顯的特徵,所以稱為「頭烏線」。全台灣的低海拔森林幾乎都能聽見牠悅耳的鳴叫聲,但總是「不見廬山真面目」,是台灣的鳥類觀察者眼中,最常聽見叫聲卻又最不容易見到的種類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冬候鳥、過境鳥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以往稱為「鵰頭鷹」,現今根據牠捕捉蜜蜂及蜂窩為食物的行為特性,稱牠為「蜂鷹」。脖子細細長長的,臉上的羽毛硬化,防止蜜蜂叮咬,細細的鉤狀嘴喙,則利於挑出蜂窩中的蜂蛹與幼蟲,演化出非常特殊的覓食行為。以往在台灣為冬候鳥或稀有過境鳥,近年來在台灣已經紀錄到繁殖的個體。體色與斑紋變異極大,野外辨識較為困難,有些類似於 大冠鷲 ,身體略小且尾羽特別長,是最大的特色。烏來地區全年可見,但數量不多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台灣低海拔森林中常見的貓頭鷹之一,也常常飛進都市的公園活動。由於兩根尖尖的耳羽,因此被分類為「角鴞屬」。褐色具有斑點的身軀,是貓頭鷹的基本色調,從嘴尖到兩個角大致呈現正三角形,紅紅的眼睛是其最容易辨認的特徵。烏來地區族群數量普遍,在夜間觀察時被發現的機會較高,鳴叫聲不如黃嘴角鴞普遍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溪流中最美麗的藍色閃電,憑藉著一身高超的潛水功夫,是溪流中魚蝦最可怕的天敵。長長的嘴喙透露出性別的差異,雄性嘴喙全黑,雌性的下嘴喙猶如時髦的都會女性塗上橘紅色的口紅。喜歡停棲在溪流附近的突出物上尋找獵物,以俯衝的方式捕捉小魚、蝦。築巢方式非常特別,主要利用溪流接近垂直的泥土岸挖掘洞穴撫育後代,近來河岸的水泥化嚴重的減少了翠鳥的築巢環境,增添了翠鳥族群生存上的隱憂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在斑鳩之中,綠鳩算是個頭比較大的了。身軀大致為黃綠色,雄鳥翅膀的覆羽為棗紅色,雌鳥則為綠色。分布於台灣中、低海拔闊葉林,有成群活動的習性,築巢以粗樹枝堆疊成淺盤狀,極佳的保護色躲藏於樹林中並不容易發現。牠的鳴叫聲為低沉的「嗚-哇嗚」,常使不明就裡的人覺的恐怖。烏來多出現於森林的樹冠層,當春季櫻花盛開時,常「辣手摧花」地吃掉整朵櫻花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偶見 單獨
綠簑鷺是台灣溪流中行動最為神秘的鷺科鳥類,身軀大致呈現灰色,遠看與夜鷺有些相似,只是體型上稍微嬌小,灰色的翅膀覆羽皆有白色邊緣,眼睛與眼先為黃色,頭頂的裝飾羽為深藍灰色,可與夜鷺區別。以溪流中的魚類為食物,甚至有文獻記載牠會捕捉昆蟲丟置於水面上,以引誘魚兒前來覓食,是目前已知最聰明而且會釣魚的鳥類。由於保護色佳且生性機警,一般遊客較不容易見到牠的身影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跟冠羽畫眉一樣都頂著一頭可愛的龐克造型,帶著濃厚鼻音的叫聲,像是感冒似的。由於一身的綠色且體型又小,又多在森林的中上層活動,因此非常不容易觀察。常與 山紅頭 與 繡眼畫眉 組成覓食群一起活動,而三種鳥中通常所處位置最高的就是綠畫眉,時常倒吊在樹上尋找葉背的昆蟲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嬌小的橄欖綠色身軀,有著一個大大的白色眼圈,好像女紅刺繡繡出來的花紋,所以被稱為「綠繡眼」,清脆似笛的叫聲,因此民間俗稱牠為「青笛仔」。雖然名列都市三俠之一,但是從平地一直到 1,500 公尺 的山區森林都可以見到牠成群結隊覓食的可愛身影。烏來地區在櫻花季繁花盛開時,牠總會倒吊在櫻花樹上吸食櫻花的花蜜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種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當你散步在溪畔水際的時候,突然聽到陣陣的腳踏車煞車聲,卻沒有見到任何的腳踏車時,那就是紫嘯鶇的鳴叫聲欺騙了你。這類在溪流環境活動的鳥類,不是利用誇張的動作來傳遞訊息,就是以尖銳的嚇人的聲音來穿過隆隆的水聲。全身暗紫色,在溪流附近覓食各種昆蟲,也常到溪流附近的森林中下層甚至住家房屋的圍牆、屋簷上活動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「 de 、 de 、 de 、 de…… 」的叫聲不斷從草叢間傳來,嬌小的身軀卻有與身體一樣長的尾羽,輕盈的在柔軟的草梢跳動鳴叫,牠的行為猶如武林高手的輕功「草上飛」。全身都是褐色,有淡褐色的眉線,活躍於草叢間,以各種小型蠕蟲為食物。廣泛分布於全台灣低海拔山區到平地的開闊地或草叢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台灣最常見的留鳥猛禽之一,以森林中各種鳥類、蜥蜴、鼠類與赤腹松鼠為食物,亞成鳥的胸部為縱紋,成鳥胸部上半為縱紋,下半則為細密的橫紋,由於頭頂具有一小撮在低頭時可見的突出羽毛,所以稱為「鳳頭蒼鷹」。飛行時,成熟的個體會有明顯的白色尾下覆羽,而且會壓低翅膀快速抖動,是其飛行時的特徵。在烏來山稜線上空,常能見到牠盤旋飛翔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】常見
「嘎嘎嘎」急促沙啞的金屬叫聲,長長的尾羽,飛行時褐色的身軀在翅膀上會有兩個白點,牠就是「樹鵲」。食性非常廣,無論是各種植物的果實、或是昆蟲、甚至是蛙類牠都來者不拒。環境適應力非常強,從都市到鄉村,從森林到平野都能時常見到牠成群的聚集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】常見
褐色的身軀具有灰色的大頭,有明顯的白色眼圈與黑色眉線,是繡眼畫眉最大的特色。成群活躍於台灣 3,000 公尺 以下的森林中,是台灣分布最廣的畫眉科鳥類。多半活動於森林的中下層捕捉昆蟲,偶爾會到樹冠層活動,常與山紅頭與綠畫眉組成覓食群一起活動。尤其在冬季食物較為缺乏的季節,常能遇到成大群的小型鳥類一起活動覓食,繡眼畫眉便是裡頭的成員之一。
|
|
|
|
|
|
【留鳥、台灣特有亞種、保育類動物】偶見
台灣體型最小的貓頭鷹,身體為深褐色帶有金黃色小斑點,胸部為白色具有縱斑,其外型上最特別的部分,就是後腦杓的羽毛斑紋看來好像一對凶狠的眼睛瞪著人看,是動物擬態的一流高手。靈巧的身軀多在清晨黃昏活動,以昆蟲及小型鳥類為食。下次當你走在烏來的步道上,請小心謹慎的注意,說不定鵂鶹就在你身旁。
|
|
|
|
|
|
【夏候鳥】偶見
當東北季風逐漸轉變成西南季風的時節,陰晴不定忽冷忽熱是這季節的過渡現象,山中傳來第一聲的「逋逋、逋逋」,由大自然的使者告訴人們,春天真的來臨了,這使者就是「中杜鵑」,又稱為「筒鳥」。鳥類總在進入繁殖期特別的活潑,因為吸引異性是大自然賦予的神聖使命,但是中杜鵑卻也是自然界中的投機者,總把蛋產在其他鳥類的巢中,讓養父母幫牠養育小朋友,是托卵寄生鳥類的佼佼者。春夏之際的烏來常聽到鳴叫聲,曾於八月份見到具飛行能力的幼鳥。
|
|
|
|
|
|
【夏候鳥】偶見 零星
春風開始吹暖福爾摩沙的大地,各地的水、旱田也開始忙碌了起來,耕田的牛或耕耘機在前面邊翻土,聰明的牛背鷺成群集結跟隨著龐大的牛或耕耘機前進,土壤中翻出的各種昆蟲、蚯蚓與青蛙紛紛現身,成為群集牛背鷺的最佳食物來源。休息時,牠們甚至會站到牛背上小憩,這便是牛背鷺名稱的由來。繁殖季節來臨時,牛背鷺頭頸部與背部的羽毛換上鮮豔的金黃色,宣告著炎炎夏日的到來,也述說著生命的繁衍持續進行中,此時牛背鷺又稱為「黃頭鷺」。烏來春、夏季農作地中,也不免俗的可以見到牛背鷺的蹤跡。
|
|
|
|
|
|
【冬候鳥】常見
秋、冬時節的溪畔總會出現牠苗條的身影,輕巧的上下擺動細長的尾羽,灰色的背部、白色的眉線與淡黃色的腹部,牠就是「灰鶺鴒」。波浪狀的飛行是鶺鴒科鳥類的特色,同時鳴唱著「季季-季季」或「季-季季季」,喜歡在水域附近活動,山間的道路上也時常可以見到牠優美的身影。常活躍在每年的 8 月至翌年 4 月的烏來溪谷中。
|
|
|
|
|
|
【冬候鳥】常見
黑白相間的牠總是出現在潮濕的環境,無論是溪邊或是下過雨後馬路上臨時的積水,都會吸引白鶺鴒的出現,上下擺動著尾羽覓食。台灣出現至少 4 個亞種,其中白面無過眼線的亞種是台灣的留鳥,其餘的亞種均為冬候鳥。鳴叫聲通常為三個音節「季-季季」或「季季季」。在烏來活動的環境大致上與 灰鶺鴒 相似,活動的時節則全年都有機會見到。
|
|
|
|
|
|
【冬候鳥】偶見
長相非常沒有特色的鶇科鳥類,身體大致上為黃褐色,腹部為白色。以森林裡的各種昆蟲為食物,體色與森林底層的枯枝落葉非常接近,也是保護色良好的鳥類。體型比 虎鶇 略小,冬季出現於台灣中低海拔的森林。烏來冬季也可以在森林底層或樹上見到,不過優異的保護色使觀察困難許多。
|
|
|
|
|
|
【冬候鳥】偶見
顧名思義就是這種鶇科的鳥類身上具有老虎般的花紋,冬季來到台灣,分布非常廣泛,從平地至海拔 2,000 公尺 都可以見到牠覓食的蹤跡。身上的虎紋是在森林下枯枝落葉層覓食最佳的保護色,以昆蟲與各種漿果為食物。冬季在烏來地區的產業道路上偶爾有機會見到牠漫步出現,相對於林下的複雜環境,出來「逛大街」的虎鶇可是容易看清楚多了。
|
|
|
|
|
|
【冬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偶見
「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」其中的「雎鳩」就是魚鷹,也稱為「鶚」。魚鷹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各地的河川、湖泊、水庫與海岸,爪彎曲且趾部具有突刺,加上可旋轉的最外趾,利於捕捉濕濕滑滑魚類為食,所以稱為「魚鷹」。狹長的雙翅擁有白色的翼下覆羽,與白色的腹部,連成一個三角形的白色帶。飛行時從正面看來呈現「 M 」字型。台灣不普遍的冬候鳥,烏來山區峽谷陡峭的山坡上,有機會見到剛從下游開闊水域捕到魚帶到枯木上享用的魚鷹。
|
|
|
|
|
|
【冬候鳥、保育類動物】常見
曾經是台灣最負盛名的過境鳥類,由於南部許多獵人利用其喜歡站在突出枝頭的習性,製作「鳥仔踏」捕捉,成為早期鄉村居民蛋白質補充的來源之一。現今列為保育類動物,捕捉的行為在近年來也逐漸減少。鷹鉤狀的嘴喙、黑色的眼帶與紅褐色的身軀是外表的特色。春、秋過境期間常可見到牠佇立在農田附近的竹竿或突出物上,監視著田裡昆蟲的動靜,伺機捕捉。有時候捕捉到暫時吃不完的獵物,還會被牠插掛在枝條或鐵絲上,以待下次享用。
|
|
|
|
|
|
【冬候鳥】偶見
10 月份隨著初期的東北季風飛抵台灣,至翌年 4 月隨著西南風返回北方的繁殖地。身體大致為褐色,背部顏色深,胸腹部顏色淺而且有縱紋,成小群在森林邊緣開闊地的地面上覓食,受到驚嚇立刻飛回樹上躲避。波浪狀快速的飛行,與其他鶺鴒科的種類非常相似。
|
|
|
|
|
|
【外來種】偶見
鮮豔的黃色嘴喙,灰黑色的身軀,翅膀下有兩枚白斑,尾羽末端白色,原產於東南亞地區的爪哇、蘇門答臘、馬來半島。因為人為引進飼養而來到台灣,再經由人為的放生或是意外逸出而到野外。烏來的西羅岸路電線上偶爾可見。
|
|
|
|
|
|
【過境鳥、保育類動物】過境成群
台灣最壯觀的遷徙性猛禽,每年秋季在恆春半島大量集結過境,由於過境族群量的最高峰通常在雙十國慶前後,所以又稱為「國慶鳥」;春季過境在 3-4 月於彰化的八卦山族群量最高。北台灣出現多在春季,烏來地區雖僅有春秋零星過境的族群,卻是 10 月與 3-4 月過境期是在烏來極少數能見到成群飛翔的猛禽。飛行時相似於 鳳頭蒼鷹 ,但翅膀的後緣平直,翅膀的末端較尖可與鳳頭蒼鷹區別。
|
|
|
|
|
|